清明是农历吗?

上周五是春分,中午和同事聊到春分到底是农历还是公历,或者说是阴历还是阳历?继而说到清明,二十四节气应该是按什么历?可怜一群人都没太搞明白。决定要好好学习一下,也能给小乐做个科普,哪知越看越复杂,看得都不知从何写起。

决定还是先从问题出发尝试理理看,我们得从问题上引出的几个概念做澄清。

  • 什么是历法?

以维基百科的定义来看:历法是用年、月、日等时间单位计算时间的方法。

  • 农历和阴历,公历和阳历是一回事吗?

农历和阴历,公历和阳历严格来说不是一回事,只不过在我国往往会混用。实际上阴历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,主要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时间为一个月(29.5306天),大月30日,小月29日,一年也就是约354或355日。

而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位置所制定的历法。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,春分阳光直射在赤道时,当天昼夜时间平均,之后北半球的日照时间逐渐变长,气温随之升高,直至夏至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时,白天时间达到最长,接着日照时间逐渐变短,到秋分阳光再次直射赤道,昼夜时间又再平均,此后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渐变短,气温跟着降低,直至冬至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时,白天时间达到最短,后来日照时间逐渐变长,再回到春分昼夜平分。这样就是一年365天或366天。

而公历是阳历的一种,于1912年才开始在中国正式采用,取代传统使用的中国历法农历,而中国传统历法既不是阴历,也不是阳历,正式的称呼是夏历(在古代一般称“黄历”或“皇历”),它是一种阴阳历。

  • 阴阳历怎么解释呢?

农历的月是按月亮周期来算的,一个月29~30天。月有阴晴圆缺,按月亮的变化最直观,一看就明白,一个月过去了。但是中国是农业社会,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,农事是完全根据太阳进行,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“二十四节气”。二十四节气是严格按365日来分的,圆360度除以24=15,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度,就是一个节气。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纯阳历,而丝毫不是按阴历制定的,但应该说二十四节气是农历或夏历的一部分。

问题又来了。那按阴历算,一年是354或355日,按二十四节气算, 365或366日是一个周期,那古时候的人怎么玩的呢?古人就想了个办法,闰月,在某一年突然加一个月进去,12个月变成了13个月,如果阴历年平年354天,闰年就是384天。(阳历里有闰日,就是2月的29日)

古代法的制定那都是大事,需要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制定后,交皇帝审批后才昭告天下,然后老百姓才能按此历法安排农事。(在万历十五年中有提到过)

  • 现在回到我们的问题,清明是农历吗?或者说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吗?

我的理解是,二十四节气是按阳历制定的,不是阴历。而对于农历的理解,要看对话的上下文,如果农历指阴历,那么二十四节气不是农历;但如果说农历指中国传统历法夏历,那应该说二十四节气是属于农历的。

在历法中还有纪年也很关键。以前每位皇帝即位就要改年号纪年,而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后,以中华民国纪年,1912年为民国元年,但历法采用公历,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地区采用公历纪年,但夏历仍然在计算中国传统节日和祭祀祖先时使用。台湾地区仍然用民国纪年,2014年就是“民国103年”。

参考文章:

, , ,

Leave a comment

正常的父母是不健康的

“在一个严格的家庭中,孩子没有任何权利;在一个放纵的家庭,孩子拥有所有的权利;而在合理的家庭中,孩子与父母有平等的权利。”开始的时候,和小乐回忆了昨天有关自由和放纵的对比。

小乐问:“爸爸,你们是什么样的?”
“你觉得呢?”
小家伙躺在暖暖地被窝里对我说:“我觉得你们是正常的、健康的父母,不对,你们是不正常的。”
“啊?!为什么?”我困惑了。
“因为正常的父母是不健康的,所以你们是不正常的。”
我恍然大悟:“哦,你是说大部分的家长不能给孩子平等和自由,虽然是正常,但是不健康的。”
“对。”

正常的父母是不健康的。

刚和乐妈探讨,挺有哲理的话,让人反思。很多方面都是如此啊,四年级了,很多时候会被问到的问题是:“准备上什么民办学校呢?”或者参加培训班时问的“有没有报名参加什么比赛呀?”这都是现在的主流想法,正常的想法,不过这个健康吗?值得深思。还是一个如何来衡量成功的问题,以什么来衡量?什么时候来衡量?小升初、考大学、好工作等等,最后等到我们这么大的时候,问一个问题:“你工作快乐吗?”发现很多人就都呆了。一切都很正常,但是不健康。

在夏山学校中提到:“不赞成赋予孩子自由的人认为不对孩子加以督促,小孩就不会成长或发展。而四十年来夏山的教育经验则推翻了这个假设。”

当然这需要我们有多元的价值观,家长还需要有强大的心理。自勉。

, ,

Leave a comment

胜固可喜,败亦欣然

在国人的心目中,体育的功能似乎就是两个:一个是争夺奖牌,为国或为集体争光,一个是强身健体,延年益寿。

小乐听了,补充道:“体育也是一种游戏。”
好想法,赞一个。不必带着功利心,能放松自己,更好地参与。

1928年,胡适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。在学校运动会上,为了让同学们踊跃参加,正确对待竞赛中的胜败,他亲自撰写了运动会会歌。这首歌的歌词如下:

健儿们大家向前,
只一人第一,
要个个争先。
胜固然可喜,
败亦欣然,
健儿们大家上前。

健儿们大家齐来。
全体的光荣,
要我们担戴。
要光荣的胜,
光荣的败,
健儿们大家齐来。

大家都在跑,而得奖的只有一人。假如按照平时的成绩,已经知道某人一定会夺得锦标,难道我们就不参加了吗?不,大家还应该参加。有了我们的加入,他才会有第一;没有我们的陪衬,他一个人算不得第一。正确的态度是:他得他的第一,我们搞我们的训练;他的光荣,也是我们的光荣。这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。在开幕词结束时,他还说:“祝诸君人人有光荣的胜,人人有光荣的败!”

“我们学校里张浩然比赛总是破记录的,我们也都感到很自豪的。”小乐边听边说。
“是呀,而且不仅仅是在体育运动上,其他学习考试中也是如此。我们可以看看胡适在体育之外是怎么说的。”

1948年初,胡适得知李宗仁准备参加副总统竞选,认为这是实行宪政后的第一次大选,要多些人参加,才能充分表现民主精神。他给李宗仁写了一封信,信中抄录《中国公学运动会歌》的第一段,并且说:“第一虽只有一个,还要大家加入赛跑,那个第一才是第一。”可见无论是体育还是政治,都要提倡“重在参与”,不应该唱独角戏。

, , ,

Leave a comment

抵制党化教育

看到这个标题,千万不要以为我要对我党有所非议,我要说的可是胡适对国民党“党化教育”的抵制,拒绝联想。

以下摘录《大学之魂》:

一位学生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:“中国公学我不敢说它好,但我可以说它奇特,为什么呢?思想自由,教职员同心协力,有向上的精神,没腐化的趋势,就凭这点,在全中国可说是找不到的。”

这种局面的形成,首先与胡适对“党化教育”的抵制有关。推行“党化教育”是国民党掌握政权后的基本国策。1929年4月颁布的《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》指出:“各级学校之三民主义教育,应与全体课程及课外作业相贯连,……以收笃信力行之效。”随后公布的《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》规定,在大学设立党义课程的目的是:“一、应以阐扬孙中山先生全部遗教及本党政纲、政策及重要宣言为主要任务。二、应以理论事实,证明三民主义为完成国民革命,促进世界大同之唯一的革命原理。三、应依据三民主义,比较批判其他社会主义学说。”此外,大学生还要“一律参加孙总理纪念周及其他革命纪念日,以增进爱护党国之精神。”(同上,第53-54页)

把一个人或一种思想神圣化,是专制制度的主要特征。它的目的,就是让全体国民变成不会思考的驯服工具。面对这种局面,胡适采取了抵制的态度。罗尔纲回忆说,在中国公学读书时,“进了学校,首先使我痛快的,是不挂国民党旗,星期四上午不做国民党纪念周。”(《师门五年记·胡适琐记》第89页,三联书店1995年版)

胡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只要看看任鸿隽在《独立评论》上发表的两篇文章,就明白了。他说:“教育的目的,在一个全人的发展,党的目的,则在信徒的造成。教育是以人为本位的,党是以组织为本位的。”因此当人的利益与组织利益冲突的时候,自然要牺牲人的利益了(《独立评论》第三号)。在这方面,胡适堪称大学校长的楷模。

当然这个不仅仅是在于国民党了,任何独裁的制度都会存在这样的特点。

“小乐,你还记不记得爸爸给你念过的《动物庄园》,猪在夺取政权后,也开始了对其他动物的洗脑。”

小乐说:“我们课本上也有的。古希腊都是象神一样崇拜亚里士多德。亚里士多德说重的球会快点落点。而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实验,证明是同时着地。”(我刚从网上搜索了一下,四年级语文有两个铁球同时着地)

“武侠小说里也很多的,星宿老仙。”小乐又补了一句。
我笑了:“是呀,还有东方不败。”

不能迷信,也就是昨天说的要学会思考

, , ,

Leave a comment

缺乏思考和三个笑话

前天说到胡适的“无为而治”,所谓“无为”,并不是什么也不干。胡适上任时,全校共有三百多学生,分散于四个学院十七个系,致使学校经费异常困难。为此,他大刀阔斧地裁掉工学院、法学院和经济系,只设文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以及中文系、外语系、哲学系、数理系等7个系。为了沟通文理,他亲自兼任文理学院院长,让有志于数理的人学点文史知识,有志于文史的人学点自然科学。事实证明,胡适的这一做法效果很好,比如吴健雄当年是数理系的学生,却肯在文科方面下很大功夫。有一次她还在胡适指导的作文课上获得100分,这件事不仅对吴健雄的影响很大,也成为胡适津津乐道的话题。 

小乐问:“吴健雄是谁?”
“吴健雄是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,被称为“世界物理女王”、“中国居里夫人”。”
“是个女的啊,听名字我还以为是男的。”
“吴健雄的丈夫还是是袁世凯的孙子,叫袁家骝。她被世人誉为居里夫人后最伟大的女性科学家。”

沟通文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,而且还是涉及到教育的目的何在。简单说,过早接受专才教育,不仅会因为知识面狭窄而难成大器,还容易成为会说话的工具,

“什么是会说话的工具?”
“嗯,它后面还有半句,不会思考的奴隶。就是说没有自己的想法,比如在学校里,可能老师也会有做错的地方,但学生们可能会觉得老师说的肯定都是对的。”
 
 “哦,我给你们讲个笑话。”
 “好的呀。”
 于是小乐就给我们讲起了笑话,还一口气讲了三个(她讲的比我记录的要更生动,我只是记了个大意):
 
有一个法国人到英国餐馆吃饭,一位侍者把一碗汤端上来,看了看外面说:“好像是下雨了。”法国人拿起汤尝了尝,说:“是呀,吃起来也象雨。”

有一个人在餐馆里点了份牛排,很久都没来,就一直催,还喊:“我已经喊了都不下十次了。”服务员看了厨房里,毕恭毕敬地对他说:“先生,十份牛排是不会那么快煎好的。”

一位女士带女儿到快餐馆用餐,服务员问:“你来点什么?”
“炸鸡腿可乐冰淇淋双层汉堡巨无霸薯条蛋挞…”
当服务员把一大包端给她时,女士惊异地说:“我还没点呢,我刚才只是给女儿念菜单。”

我一边哈哈大笑,一边说:“这几个笑话都很有意思,都是缺乏思考的结果。”
“就是,也不想想她们两个人怎么能吃地了那么多。”

原以为《大学之魂——民国老校长》念起来会比较枯燥,不过从讲叙胡适的故事来看,小家伙很挺能接受。“文理沟通”、“缺乏思考”,虽然还有些遥远,但润物细无声

, , , ,

Leave a comment

无为而治

今天读了《大学之魂》中有关胡适“民主自由治校”中的一段,说的是胡适主张无为而治,提到了有关艾森豪威尔的两个小故事。

第一个故事说的是艾森豪威尔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时,各部门领导都要前来拜访,谈谈各自的工作。于是他每天要接见两三位院长或部门负责人。几天以后,他问副校长,像这样的人一共有多少,对方说共有63位。艾森豪威尔两手举过头顶高声喊道:“天呵!太多了!太多了!我当盟军统帅的时候,只接见三位将领。我完全相信这三个人。他们手下的将领,我从来不用过问。想不到我当一个大学校长,竟要接见63位负责人,他们谈的我不大懂,又说不到点子上,这对学校实在没有好处。” 

另一个故事是说艾森豪威尔当总统时爱打高尔夫球,有一天白宫送来一份急件,助手替他准备了两份批示,一份“表示同意”,一份“表示不同意”。没想到他居然在两份文件上都签了字,并交代说,请副总统尼克松替我挑一个吧。 

在许多人眼里,这两个故事是嘲笑艾森豪威尔的,但是胡适却从中看出民主的真谛。

去查阅了一下背景,1956年10月蒋介石70大寿时,《自由中国》专门出版了一期“祝寿专号”,胡适当时讲这两个故事,是为蒋介石祝寿的。他的意思是要蒋介石学一学人家的风度,做一个“无智、无能、无为”的人,只有这样,才能乘众势,御众智。

当时胡适写信给约稿人,还说:‘我量你不敢登!’不过最后文章还是一字不漏地予以刊登,也属不易。当时台湾就有人说:“在自由中国,只有胡适一人享有言论自由。”

, , ,

Leave a comment

秋后问斩

看着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小乐突然冒出一句:“为什么都是要秋后问斩啊?”
我挠挠头,开始胡诌:“秋天是丰收的季节,秋后嘛,大家都收割完了。”
“可这和杀头有什么关系啊?”
“嗯,大家忙完了,这个时候砍头,就可以叫大家都去看了,就起到警示的作用了。”
“真的假的?”
我哈哈笑道:“我编的。”

从汉代起,对死刑的执行,实行“秋冬行刑”的制度。汉代统治者根据“天人感应”理论,规定春夏不执行死刑。除谋反大逆“决不待时”以外,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,冬天以前执行。因为这时“天地始肃”,杀气已至,便可以“申严百刑”,以示所谓“顺天行诛”。

除了秋冬行刑,杀头的时间还要定在“午时三刻”,午时三刻这个时间,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。

“那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呢?”

这个时间,阳气最盛,人的影子最短,按迷信的说法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。

斩首的历史相当长,古代多国均有斩首的刑罚,与绞刑一类有相当长历史的刑罚一样。

小乐说:“还有断头台。”
“是的,断头台是法国大革命时发明出来专门砍头的机器。知道不,现在还有国家是采用斩首的方式。”
“是哪个国家?”
“沙特阿拉伯。”

,

1 Comment

西施和南威

貂蝉姓任,那么西施姓什么呢?答案是姓施。

西施,本名施夷光,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沉鱼。浙江诸暨苎(zhu4)萝山下有两个村子,分为东西两村。村中的人大多数姓施,施夷光住在西村,所以大家称其西施。

说到这里,小乐恍然大悟:“对的,对的,叫夷光。越女剑里有的,当时我还不知道夷光是谁。”

“西施后来到底怎么样了?”

有好多种说法,最普遍的说法是,西施与范蠡相恋,当吴国灭亡之后,范蠡不要越王的封赏,趁著夜色携西施悄然离去,从此避世太湖。

还有一种说法是吴灭了以后,勾践夫人见到西施貌美,怕勾践看上她,且吴人认为西施是使得国破家亡的妖孽,于是就将她放进皮袋之中沉于江底。后来在江中发现了一些蛤蜊,人家说那是西施的舌头,故此蛤蜊也有“西施舌”之称。

给小乐说了几个有关西施的成语和谚语,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沉鱼落雁、东施效颦、情人眼里出西施,而还有一个成语西眉南脸,估计知道的就不多了。(至少我是不知道)

西眉南脸出自唐代李咸用《巫山高》:“西眉南脸人中美,或者皆闻无所利。”西眉自然指的是西施的眉毛,那么南脸呢?南指南威,又称南之威,春秋时楚国的美女。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经获得南威,结果被其美色迷住,以致三日不上朝办事。后来晋文公自觉省悟,恐怕自己会沉沦声色,于是从此不再接近南威。

所以南威也是古代美女的代名词之一,可惜没列入四大美女,这声名就差了好多。

, ,

Leave a comment

貂蝉姓什么

看完了《连环计》,小乐说:“这一集叫连环计,可才到吕布就没了,董卓都没出来。”当然潜台词其实是看一集太短了,她还没过瘾。

不过接下来的问题可真不好回答,小家伙问了一个:“貂蝉姓什么?”

我一下子就愣住了,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啊!四大美女的知识点就是叫什么名字,哪个朝代的,可难道叫什么就应该是姓什么吗?孩子的问题往往会击中核心。

好吧,总不甘心就说姓貂吧。维基助阵:

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:貂蝉,姓任,小字红昌,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,十五岁被选入宫中,掌管朝臣戴的貂蝉(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)冠,从此更名为貂蝉。

神奇,那貂蝉冠又是个什么玩意呢?

“貂蝉”一名,在历史上本身有实际的意义。据史书记载,“貂蝉”貂指貂尾,蝉指附蝉。秦始皇让将军在头盔上缝貂尾,让谋士在帽子上缝貂尾。除了缝貂尾,秦始皇还要求缝“附蝉”,就是用白玉或金箔等材料做成蝉的样子,缝在头顶。秦朝的将军和谋士头上就有一条貂尾和几只附蝉,合称“貂蝉”。秦始皇往大将和谋士头上放这两样东西,是希望他们能像貂一样聪明伶俐,能像蝉一样品行高洁(蝉站在高枝之上,喝树汁度日)。汉朝侍中和中常侍头上有貂蝉。魏晋南北朝,隋唐五代及两宋,貂蝉一直都是部分高官头上必不可少的东西。

最后再问一句,那么四大美女的西施她又姓什么呢?

, , , ,

1 Comment

看三国演义提问题

最近由于家事,回了一趟老家,好几天都没有更新了。现在事情处理完毕,小乐也开始了新的学期,又都恢复正常了。

之前在从阅读到写作中说要尝试以提问题的方式来看电视和电影,最近小乐就一直在回顾动画片《三国演义》,这是她几年前的最爱,估计每一集都看了不下三遍,象甘露寺、七擒孟获之类的5、6遍都不止,那就从三国来做个尝试。

可以看看我们在电视看后都有些什么问题,比如说:

  • 七擒孟获中孟获为什么前六次都不投降,在第七次却投降了?
  • 火烧赤壁中,在华容道为什么诸葛亮明知道关羽会放走曹操还派关羽去?
  • 千里走单骑中,为什么很多守将明知道打不过关羽还要来送死?
  • 为什么曹操要放关羽走?
  • 看连环计时,问貂蝉姓什么?
  • 派貂蝉去使连环计,对貂蝉来说公平吗?

是不是挺有意思?这里有些问题是我问的,起个引导的作用,也有问题是小家伙提出来的,有知识点的问题,大多还是开放性的问题,不好回答,不过也无所谓正确答案了,交流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情。(只可惜每天晚上看完动画片后都晚了,匆匆聊过就要让小家伙睡了,很多也没好好记录)

当然也有又简单又回答不了的问题,比如:在曹操和西凉马超对战时,给曹操献计的那个老头是谁?电视剧中没提到,我也不知道正确答案该是什么?

一个挺好的开始,后面就是要在正常上学后的作业时间、看书时间和电视时间中找一个平衡,不然乐妈要急了,可别光看电视了。

, , , ,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