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s Tagged 历史

胜固可喜,败亦欣然

在国人的心目中,体育的功能似乎就是两个:一个是争夺奖牌,为国或为集体争光,一个是强身健体,延年益寿。

小乐听了,补充道:“体育也是一种游戏。”
好想法,赞一个。不必带着功利心,能放松自己,更好地参与。

1928年,胡适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。在学校运动会上,为了让同学们踊跃参加,正确对待竞赛中的胜败,他亲自撰写了运动会会歌。这首歌的歌词如下:

健儿们大家向前,
只一人第一,
要个个争先。
胜固然可喜,
败亦欣然,
健儿们大家上前。

健儿们大家齐来。
全体的光荣,
要我们担戴。
要光荣的胜,
光荣的败,
健儿们大家齐来。

大家都在跑,而得奖的只有一人。假如按照平时的成绩,已经知道某人一定会夺得锦标,难道我们就不参加了吗?不,大家还应该参加。有了我们的加入,他才会有第一;没有我们的陪衬,他一个人算不得第一。正确的态度是:他得他的第一,我们搞我们的训练;他的光荣,也是我们的光荣。这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。在开幕词结束时,他还说:“祝诸君人人有光荣的胜,人人有光荣的败!”

“我们学校里张浩然比赛总是破记录的,我们也都感到很自豪的。”小乐边听边说。
“是呀,而且不仅仅是在体育运动上,其他学习考试中也是如此。我们可以看看胡适在体育之外是怎么说的。”

1948年初,胡适得知李宗仁准备参加副总统竞选,认为这是实行宪政后的第一次大选,要多些人参加,才能充分表现民主精神。他给李宗仁写了一封信,信中抄录《中国公学运动会歌》的第一段,并且说:“第一虽只有一个,还要大家加入赛跑,那个第一才是第一。”可见无论是体育还是政治,都要提倡“重在参与”,不应该唱独角戏。

, , ,

Leave a comment

抵制党化教育

看到这个标题,千万不要以为我要对我党有所非议,我要说的可是胡适对国民党“党化教育”的抵制,拒绝联想。

以下摘录《大学之魂》:

一位学生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:“中国公学我不敢说它好,但我可以说它奇特,为什么呢?思想自由,教职员同心协力,有向上的精神,没腐化的趋势,就凭这点,在全中国可说是找不到的。”

这种局面的形成,首先与胡适对“党化教育”的抵制有关。推行“党化教育”是国民党掌握政权后的基本国策。1929年4月颁布的《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》指出:“各级学校之三民主义教育,应与全体课程及课外作业相贯连,……以收笃信力行之效。”随后公布的《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》规定,在大学设立党义课程的目的是:“一、应以阐扬孙中山先生全部遗教及本党政纲、政策及重要宣言为主要任务。二、应以理论事实,证明三民主义为完成国民革命,促进世界大同之唯一的革命原理。三、应依据三民主义,比较批判其他社会主义学说。”此外,大学生还要“一律参加孙总理纪念周及其他革命纪念日,以增进爱护党国之精神。”(同上,第53-54页)

把一个人或一种思想神圣化,是专制制度的主要特征。它的目的,就是让全体国民变成不会思考的驯服工具。面对这种局面,胡适采取了抵制的态度。罗尔纲回忆说,在中国公学读书时,“进了学校,首先使我痛快的,是不挂国民党旗,星期四上午不做国民党纪念周。”(《师门五年记·胡适琐记》第89页,三联书店1995年版)

胡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只要看看任鸿隽在《独立评论》上发表的两篇文章,就明白了。他说:“教育的目的,在一个全人的发展,党的目的,则在信徒的造成。教育是以人为本位的,党是以组织为本位的。”因此当人的利益与组织利益冲突的时候,自然要牺牲人的利益了(《独立评论》第三号)。在这方面,胡适堪称大学校长的楷模。

当然这个不仅仅是在于国民党了,任何独裁的制度都会存在这样的特点。

“小乐,你还记不记得爸爸给你念过的《动物庄园》,猪在夺取政权后,也开始了对其他动物的洗脑。”

小乐说:“我们课本上也有的。古希腊都是象神一样崇拜亚里士多德。亚里士多德说重的球会快点落点。而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实验,证明是同时着地。”(我刚从网上搜索了一下,四年级语文有两个铁球同时着地)

“武侠小说里也很多的,星宿老仙。”小乐又补了一句。
我笑了:“是呀,还有东方不败。”

不能迷信,也就是昨天说的要学会思考

, , ,

Leave a comment

缺乏思考和三个笑话

前天说到胡适的“无为而治”,所谓“无为”,并不是什么也不干。胡适上任时,全校共有三百多学生,分散于四个学院十七个系,致使学校经费异常困难。为此,他大刀阔斧地裁掉工学院、法学院和经济系,只设文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以及中文系、外语系、哲学系、数理系等7个系。为了沟通文理,他亲自兼任文理学院院长,让有志于数理的人学点文史知识,有志于文史的人学点自然科学。事实证明,胡适的这一做法效果很好,比如吴健雄当年是数理系的学生,却肯在文科方面下很大功夫。有一次她还在胡适指导的作文课上获得100分,这件事不仅对吴健雄的影响很大,也成为胡适津津乐道的话题。 

小乐问:“吴健雄是谁?”
“吴健雄是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,被称为“世界物理女王”、“中国居里夫人”。”
“是个女的啊,听名字我还以为是男的。”
“吴健雄的丈夫还是是袁世凯的孙子,叫袁家骝。她被世人誉为居里夫人后最伟大的女性科学家。”

沟通文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,而且还是涉及到教育的目的何在。简单说,过早接受专才教育,不仅会因为知识面狭窄而难成大器,还容易成为会说话的工具,

“什么是会说话的工具?”
“嗯,它后面还有半句,不会思考的奴隶。就是说没有自己的想法,比如在学校里,可能老师也会有做错的地方,但学生们可能会觉得老师说的肯定都是对的。”
 
 “哦,我给你们讲个笑话。”
 “好的呀。”
 于是小乐就给我们讲起了笑话,还一口气讲了三个(她讲的比我记录的要更生动,我只是记了个大意):
 
有一个法国人到英国餐馆吃饭,一位侍者把一碗汤端上来,看了看外面说:“好像是下雨了。”法国人拿起汤尝了尝,说:“是呀,吃起来也象雨。”

有一个人在餐馆里点了份牛排,很久都没来,就一直催,还喊:“我已经喊了都不下十次了。”服务员看了厨房里,毕恭毕敬地对他说:“先生,十份牛排是不会那么快煎好的。”

一位女士带女儿到快餐馆用餐,服务员问:“你来点什么?”
“炸鸡腿可乐冰淇淋双层汉堡巨无霸薯条蛋挞…”
当服务员把一大包端给她时,女士惊异地说:“我还没点呢,我刚才只是给女儿念菜单。”

我一边哈哈大笑,一边说:“这几个笑话都很有意思,都是缺乏思考的结果。”
“就是,也不想想她们两个人怎么能吃地了那么多。”

原以为《大学之魂——民国老校长》念起来会比较枯燥,不过从讲叙胡适的故事来看,小家伙很挺能接受。“文理沟通”、“缺乏思考”,虽然还有些遥远,但润物细无声

, , , ,

Leave a comment

无为而治

今天读了《大学之魂》中有关胡适“民主自由治校”中的一段,说的是胡适主张无为而治,提到了有关艾森豪威尔的两个小故事。

第一个故事说的是艾森豪威尔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时,各部门领导都要前来拜访,谈谈各自的工作。于是他每天要接见两三位院长或部门负责人。几天以后,他问副校长,像这样的人一共有多少,对方说共有63位。艾森豪威尔两手举过头顶高声喊道:“天呵!太多了!太多了!我当盟军统帅的时候,只接见三位将领。我完全相信这三个人。他们手下的将领,我从来不用过问。想不到我当一个大学校长,竟要接见63位负责人,他们谈的我不大懂,又说不到点子上,这对学校实在没有好处。” 

另一个故事是说艾森豪威尔当总统时爱打高尔夫球,有一天白宫送来一份急件,助手替他准备了两份批示,一份“表示同意”,一份“表示不同意”。没想到他居然在两份文件上都签了字,并交代说,请副总统尼克松替我挑一个吧。 

在许多人眼里,这两个故事是嘲笑艾森豪威尔的,但是胡适却从中看出民主的真谛。

去查阅了一下背景,1956年10月蒋介石70大寿时,《自由中国》专门出版了一期“祝寿专号”,胡适当时讲这两个故事,是为蒋介石祝寿的。他的意思是要蒋介石学一学人家的风度,做一个“无智、无能、无为”的人,只有这样,才能乘众势,御众智。

当时胡适写信给约稿人,还说:‘我量你不敢登!’不过最后文章还是一字不漏地予以刊登,也属不易。当时台湾就有人说:“在自由中国,只有胡适一人享有言论自由。”

, , ,

Leave a comment

秋后问斩

看着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小乐突然冒出一句:“为什么都是要秋后问斩啊?”
我挠挠头,开始胡诌:“秋天是丰收的季节,秋后嘛,大家都收割完了。”
“可这和杀头有什么关系啊?”
“嗯,大家忙完了,这个时候砍头,就可以叫大家都去看了,就起到警示的作用了。”
“真的假的?”
我哈哈笑道:“我编的。”

从汉代起,对死刑的执行,实行“秋冬行刑”的制度。汉代统治者根据“天人感应”理论,规定春夏不执行死刑。除谋反大逆“决不待时”以外,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,冬天以前执行。因为这时“天地始肃”,杀气已至,便可以“申严百刑”,以示所谓“顺天行诛”。

除了秋冬行刑,杀头的时间还要定在“午时三刻”,午时三刻这个时间,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。

“那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呢?”

这个时间,阳气最盛,人的影子最短,按迷信的说法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。

斩首的历史相当长,古代多国均有斩首的刑罚,与绞刑一类有相当长历史的刑罚一样。

小乐说:“还有断头台。”
“是的,断头台是法国大革命时发明出来专门砍头的机器。知道不,现在还有国家是采用斩首的方式。”
“是哪个国家?”
“沙特阿拉伯。”

,

1 Comment

西施和南威

貂蝉姓任,那么西施姓什么呢?答案是姓施。

西施,本名施夷光,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沉鱼。浙江诸暨苎(zhu4)萝山下有两个村子,分为东西两村。村中的人大多数姓施,施夷光住在西村,所以大家称其西施。

说到这里,小乐恍然大悟:“对的,对的,叫夷光。越女剑里有的,当时我还不知道夷光是谁。”

“西施后来到底怎么样了?”

有好多种说法,最普遍的说法是,西施与范蠡相恋,当吴国灭亡之后,范蠡不要越王的封赏,趁著夜色携西施悄然离去,从此避世太湖。

还有一种说法是吴灭了以后,勾践夫人见到西施貌美,怕勾践看上她,且吴人认为西施是使得国破家亡的妖孽,于是就将她放进皮袋之中沉于江底。后来在江中发现了一些蛤蜊,人家说那是西施的舌头,故此蛤蜊也有“西施舌”之称。

给小乐说了几个有关西施的成语和谚语,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沉鱼落雁、东施效颦、情人眼里出西施,而还有一个成语西眉南脸,估计知道的就不多了。(至少我是不知道)

西眉南脸出自唐代李咸用《巫山高》:“西眉南脸人中美,或者皆闻无所利。”西眉自然指的是西施的眉毛,那么南脸呢?南指南威,又称南之威,春秋时楚国的美女。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经获得南威,结果被其美色迷住,以致三日不上朝办事。后来晋文公自觉省悟,恐怕自己会沉沦声色,于是从此不再接近南威。

所以南威也是古代美女的代名词之一,可惜没列入四大美女,这声名就差了好多。

, ,

Leave a comment

貂蝉姓什么

看完了《连环计》,小乐说:“这一集叫连环计,可才到吕布就没了,董卓都没出来。”当然潜台词其实是看一集太短了,她还没过瘾。

不过接下来的问题可真不好回答,小家伙问了一个:“貂蝉姓什么?”

我一下子就愣住了,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啊!四大美女的知识点就是叫什么名字,哪个朝代的,可难道叫什么就应该是姓什么吗?孩子的问题往往会击中核心。

好吧,总不甘心就说姓貂吧。维基助阵:

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:貂蝉,姓任,小字红昌,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,十五岁被选入宫中,掌管朝臣戴的貂蝉(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)冠,从此更名为貂蝉。

神奇,那貂蝉冠又是个什么玩意呢?

“貂蝉”一名,在历史上本身有实际的意义。据史书记载,“貂蝉”貂指貂尾,蝉指附蝉。秦始皇让将军在头盔上缝貂尾,让谋士在帽子上缝貂尾。除了缝貂尾,秦始皇还要求缝“附蝉”,就是用白玉或金箔等材料做成蝉的样子,缝在头顶。秦朝的将军和谋士头上就有一条貂尾和几只附蝉,合称“貂蝉”。秦始皇往大将和谋士头上放这两样东西,是希望他们能像貂一样聪明伶俐,能像蝉一样品行高洁(蝉站在高枝之上,喝树汁度日)。汉朝侍中和中常侍头上有貂蝉。魏晋南北朝,隋唐五代及两宋,貂蝉一直都是部分高官头上必不可少的东西。

最后再问一句,那么四大美女的西施她又姓什么呢?

, , , ,

1 Comment

明朝那些事儿真讲起来不经讲

春节期间每天晚上给小乐讲的故事基本都是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小家伙同时自己也在看,书中夹个书签,白天她看到哪儿,我晚上就继续讲。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很多情节她比较清楚,但我不太熟悉,所以最近的“父与女”我也很难写有关明朝的那些事儿。

更重要一点是,之前对照《万历十五年》有关海瑞的故事,还觉得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白话文描述比较直白,而且有较多的现代用户比较有趣,但真正每天念起来后发现不好讲,文字太啰嗦,而且有大量调笑的语气在内,我在念的时候,觉得很多都不是很适合,或者觉得没什么意义,一开始还觉得有趣,但有趣过了就觉得嫌肉麻。

比如今天这段说萨尔浒之战说努尔哈赤的:

  努尔哈赤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,至少我是这样认为。
  作为一名没有进过私塾,没有上过军校,没有受过系统军事训练的游牧民族首领,努尔哈赤懂得什么是战争,也懂得如何赢得战争。他的战役指挥水平,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。
  在抚顺、清河以及之后一系列战役中,他表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,无论是判断对方动向,选择战机、还是玩阴耍诈,都可谓是无懈可击。
  毫无疑问,他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将领——在那两个人尚未出现之前。
  
  但对明朝而言,这位十分优秀的军事家,只是一名十分恶劣的强盗。不仅恶劣,而且残忍。
  清河、抚顺战役结束后,抢够杀完的努尔哈赤非但没有歉意,不打收条,还做了一件极其无耻的事情。
  他挑选了三百名当地平民,在抚顺关前,杀死了二百九十九人,只留下了一个。
  他割下了这个人的耳朵,并让他带回一封信,以说明自己无端杀戮的理由:
  “如果认为我做的不对,就约定时间作战!如果认为我做得对,你就送金银布帛吧,可以息事宁人!”
  绑匪见得多了,但先撕票再勒索的绑匪,倒还真是第一次见。
  明朝不是南宋,没有送礼的习惯。他们的方针,向来是不向劫匪妥协,何况是撕了肉票的劫匪。既然要打,那咱就打真格的。

那么长的文字其实并没有什么内容,我念着念着,有种如同嚼蜡的感觉。文字上有点过了,啰嗦、俗套,不由怀念起念《万历十五年》,虽然有部分文件会觉得拗口,但简洁好多。

另外感觉一点,整套书主要围绕着政治斗争和权谋之术在展开故事,和传统的历史故事也是大为不同,通篇也会给人以阴暗之感,整体来说我现在不是很赞同推荐给孩子看这套书。不过小家伙自己白天看书的进度飞快,一套书已经看到了第六部日暮西山,估计我也念不了两个晚上了,不知道下一阶段又会是什么?

, , ,

Leave a comment

朱元璋的小名

最近给小乐讲的是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在中间跳到海瑞和戚继光之后,重归开篇,从朱元璋开始讲起。

朱元璋的小名是朱重八,而有关这个名字的来历作者是这样说的。

在小朱五四出生一个月后,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名字(元时惯例):朱重八,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。我们这里再介绍一下,朱重八家族的名字,都很有特点。
朱重八高祖名字:朱百六;
朱重八曾祖名字:朱四九;
朱重八祖父名字:朱初一;
他的父亲我们介绍过了,叫朱五四。
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,而是因为在元朝,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,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。

虽然听起来很有趣,不过这个说法靠谱吗?

先看重八的含义,是属于出生于八月八日呢?还是父母年两相加为88岁?

朱元璋出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(1328年10月21日),看来不符合出生8月8日的说法。而其出生时,以虚岁算,父亲(1281年出生)为48岁,母亲(1286年出生)为43岁,两者相加年龄为91岁,和88也不相符。看来重八的含义并非来于此。

再看《朱氏世德碑》:“先伯娶刘氏,生子四人:重一公、重二公、重三公生盱眙,重五公生钟离。先考君娶妻陈氏,泗州人,生子四:长重四公生盱眙,重六公、重七公生五河,某其季也,生迁钟离后,戊辰年。”。

以此来看,重八应是按兄弟辈分排名而来,当年明月在书中的说法并不成立。至于所说的元朝惯例,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没有名字,虽有清代俞樾《春在堂随笔》云:‘元制:庶民无职者,不 许取名,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。’但在元史中并没有考证。

陈高华:论元代的称谓习俗中的说法应该还比较靠谱,摘录如下:

元代还流行以数字为小名。最有名的是元末起义首领张士诚小名九四,他的兄弟张士德小名九六。(注:《明史》卷一二三《张士诚传》。)。後来成为明朝开国功臣的常遇春,曾祖名四三,祖重五,父六六(注:宋濂:《常开平王神道碑》,《宋文宪公全集》卷四。)。这种情况在元代是相当普遍的。为什以数字为名,有不同的说法,有的可能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年龄,有的可能用数字表示辈分和行序。有一种意见认为,用数字作人名元代独盛,这是不确的。元代这种现象很多,但唐、宋亦不少,可见由来已久。又有一种意见认为,元代“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,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”。也是不很准确的(注:见愈樾《春在堂随笔》卷五引《德清蔡氏家谱》,吴晗先生力主此说,见《朱元璋传》第2-3页,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。)。现存元代文献(如《元典章》)便记载了不少元代“庶民无职者”的大名(官名)(注:参看洪金富:《数目字人名说》,《史语所集刊》第五十八本第二分。)。从现有的文献来看,只能说,以数字为名者,以普通百姓居多,这应该是他们缺乏文化所致,并不是政府对此有专门的规定。

看来看书要考证一项内容实属不易,尤其是读史,在和小乐讲故事的当中,不敢轻下断言,使得自己也不断地又重新学习质疑和考证。

, , ,

Leave a comment

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

外面开会回来了,最近的报告日也终于告一段落了。我想给小乐讲故事也能恢复正常了。不过小家伙最近都是听乐妈在讲《在爱里相遇》,也是听的不亦乐乎。

庾公乘马有的卢,或语令卖去,

庾公姓庾名亮,妹为明帝皇后,有一匹的卢马,有人就全他卖掉。
小乐说:“哦,那是大舅子嘛。”
“的卢你知道的吧,据说这种马白额入口至齿,相传会给骑者带来不幸。”(三国杀杀多了,小家伙肯定是知道的。)
“知道,还救过刘备性命的。”

没想到小家伙还知道这一段,出自蔡瑁要杀刘备,刘备避席出逃,到檀溪附近,情急之下纵马入溪,的卢的前蹄陷入溪里,刘备怨恨地說了几句「的卢!的卢!今日妨吾!」后,的卢突然大发神威,从水中跃起三丈之高,飞过西岸,刘备方才得以脱险。

庾云:“卖之必有买者,即复害其主,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!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,古之美谈。效之,不亦达乎!”

结果庾亮说:“卖了它一定有买的人,那就害了马的新主人,怎么可以因为对自己有害就嫁祸给他人呢!”
小乐赞道:“有道理!”
“当初孙叔敖为了后人杀两头蛇,成了古时的美谈。我效仿他,不也很通达。”
“杀两头蛇那个故事我知道的。”
“你怎么知道的?”
“还是幼儿园的时候看过一本很薄的书,”小乐于是就述说起来:“那时后他还是一个孩子,路上碰到一条两头蛇,据说看到两头蛇的都要死的,他就把蛇用石头砸死了,回去哭着对妈妈说我要死了。”

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
“嗯,己所欲,施于人。”

欢迎订阅讲述我和小乐成长中故事的微信账号: fuyunv。 

, , , ,

Leave a comment